因为真诚,我们学会了沟通。因为沟通,我们渐渐理解了彼此。因为理解,彼此间又多了份温暖与信任。因为信任,我们的心走在了一起。
山里的孩子是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,就像那井底之蛙一样,因受条件的缚束,只能抬头仰望着那一片狭小的夜空,遐想着外面美丽的大千世界。但这并非否定了他们的性格与思想。因为他们也同我们一样,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与梦想的孩子。
影片里的主人公张木子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少年。一身久经日晒而形成的稍黑的皮肤,健壮的四肢都是黑黝黝的肌肉,身着一身朴素的衣裳。露出笑脸,两眼便眯成一条缝。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乡俗气息。
山娃子张木子老实,憨厚。但禁不住朋友与家人的误解,一气之下离家出走,几经波折,昏倒在小山路上。幸运的是木子被一位进山采药的老人收留。渐渐地,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。家长也为自己的鲁莽后悔莫及。经老人的循循善诱,木子也慢慢地走出了阴影。最后,重新回到了家人,朋友这个大家庭中。
为何山娃子能从阴影中走出来呢?为何家长能从教导孩子的误区中幡然醒悟呢?
“子不打,不成才。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这句古训成为几千年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。“棍棒之下出孝子”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。虽然,这是有一定道理的,但在施教之前家长能否想一想这种方法对自己的孩子合适吗?家长是否能多听一听子女的心声呢?
孩子渐渐地长大,也逐渐地能分辨善恶。打,不再适合身心正在逐渐发育的少年。两代人之间更需要的是沟通与理解。
影片里,最令我难忘的是木子的父母与那位善良的老人。儿子离家出走之后,父母冒着倾盆大雨在山中寻觅着儿子的身影。撕心裂肺的呼喊道出了父母内心的悔恨与对儿子的期盼。无论孩子做了什么,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啊!拉扯十几年,父母也吃尽千辛万苦。在村口的大石块上,木子的母亲静静地伫立着,几缕银丝被微风轻轻撩起,苍白的面颊爬满了疲惫,焦急的眼神一次又一次地眺望着远方:
“儿啊!你快回家吧!”
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扇门。在他寂寞,孤独,被他人冷落时,他是紧闭着的。要打开他,应该用心灵的钥匙去尝试,用真情去温暖,去感化。而理解正是最好的灵丹妙药。
那一位淳朴、善良的老人,满脸爬满了岁月的沧桑,而深陷的眼眸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笑盈盈的面庞透出一种亲切与慈祥。他虽然只是个普通的护林员。但他依然那么用心,那么热爱自己的职业。他热爱生灵,热爱自然。甚至对一只受伤的山鸡也悉心照料,最后放归山林。
在木子回心转意的过程中,正是他用心灵的钥匙打开了木子内心深处那把紧闭的锁,融化了木子内心的冰冷。也正是这看似平凡,但又伟大的老人,重新给予了木子希望。让木子明白了——家,才是最好的归宿。
理解,正是彼此沟通的桥梁。
终于,父子在崎岖的山路上相见了。多日相别,木子黑色的面颊似乎多了几分成熟。而父亲眼角边的皱纹似乎又新添了许多。“爸!爸!我错了,我不该离家出走的,我回来……”木子哇哇地哭着。看着这个镜头,我的视线渐渐地模糊了。
哭吧!哭吧!男儿会哭不是罪!泪水能流露出人类内心复杂的情感,也正是热泪滋润了彼此那干枯的心灵。误会后是更深刻的理解。
“儿子,那位帮助你的爷爷呢?”父亲问。木子一回头,只见那蜿蜒的小路直通大山,消失在尽头。连绵起伏的山脉肩挨着肩,蓬勃地散发着绿意。而那位慈祥的老人却默默地消失了。
苍劲的白桦树下,我分明又看见了那位护林老人的笑容。他笑得依旧是那样慈祥,那样灿烂。那是一种满足与欣慰的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