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班美术观察记录范文
绘画这一艺术活动,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,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,但它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能力,而是人类一种有目的、有意识的创造活动,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大班美术观察记录范文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大班美术观察记录范文1
第一次活动:
美工区:晓菁 健旭 佳芮 祖涵 东珂
活动目标:用不同的颜色印出小手印,添画热带鱼
材料投放:红、黄、蓝、绿等几种颜料 白纸
活动时间:5月9日
活动过程:孩子们在玩小手印画。他们觉得颜色非常漂亮,祖涵印了一个红色的手印,然后去蘸黄色的颜料,没想到居然印出来一个橘红色的手印,祖涵很高兴得说:佳芮你看,我的颜色变了。佳芮于是也想变变看,她本来蘸了绿颜色印了一个手印,接着蘸了红颜料,结果印出来一个黑乎乎的手印,佳芮说:太丑了。几个孩子的兴趣从印手印转移到了颜色的变化上。他们蘸来蘸去,再也没有变出漂亮的颜色来,几盘颜料都变得黑乎乎了,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小手都变成比较脏的颜色了,都跑去洗手了。
讲评:谈话:“晓菁,你们的小手印印出来了没有?晓菁没说话,东珂说:你看我的手(东珂还没有洗手)。教师问:哎呀,怎么会是黑色的呢。祖涵抢着说:颜色都变了。指着自己变出来的橘红色手印样子很高兴。教师:哦,颜色会变啊,怎么变出来的?佳芮说:我印了一个颜色,又蘸另一个颜色,他们就变了。我说:哦,颜色会变魔术啊。不是很好玩吗?可是你们怎么不玩了?祖涵说:太脏了,不好看。“想想看,漂亮的颜色怎么会变脏的呢?”佳芮:我把颜色掺在一起了。祖涵:我也把颜色掺在一起了,可是没有变脏,还挺漂亮呢!健旭:手上蘸的颜色太多了,就变得不好看了。老师:我们想个办法让颜色不要变脏。好不好?佳芮说:怎么办?我就问:你们的手怎么变干净的?健旭说:用水洗的。我说:这不就是办法吗?孩子们高兴得说:对呀,原来办法这么简单啊。
反思: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红、黄、蓝等几种颜色和白纸,请孩子们印画,当时设计的时候是想让孩子们印出几种不同颜色的手印,然后添画成热带鱼。但是在活动过程中,孩子们不停的把自己的小手放在颜料里面蘸颜色,然后印在纸上。很多孩子的第二个小手印变成了另一种颜色,孩子们感觉很惊奇。当时,我本来要提醒孩子们,如果不把手洗干净再去蘸别的颜色,印出来的手印会变色或者变脏的,但是我想起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——“我听到的会忘掉,我看到的能记住,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”。所以我想如果孩子们自己通过操作而发现这个现象,会不会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呢,孩子们或许在这个过程中,会自主的了解到红+黄=橘红、蓝+黄=绿这些颜色搭配的规律,所以没有干预他们。但是忽略了一点,当多种颜色混合时颜色会变脏、呈褐色、黑色,孩子们对整个活动失去了兴趣,预设目标没有完成。
大班美术观察记录范文2
主题内涵:
(一):绘画这一艺术活动,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,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,但它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能力,而是人类一种有目的、有意识的创造活动,在这活动中,包含着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多种复杂情感。在成人眼中,只重视结果,而忽视在绘画过程中,幼儿自身情感活动的发展的状况十分普遍。其实,幼儿对事物的正确感受和理解以及幼儿对美好的向往和表现欲望,才是幼儿绘画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动力。
(二):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强调: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,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,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。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结果,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。
背景资料:
付**,孔**,等家长经常说:“老师,我这孩子每天回家不愿意画画,一叫他拿笔画,他就哭,这可怎么办?”
王**,叶**等家长经常问:“老师,我这孩子每天回家拿着笔乱涂乱画,不知画的什么东西,乱七八糟的。作业栏上贴的画怎么与老师的画一点也不象?”
观察目的: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情感参与绘画活动。
观察对象:叶**6岁
观察时间:集体活动时自选活动时小组活动时
观察地点:中二班活动室
观察实录:
(一):集体活动时,老师拿出一张范画,介绍今天画“我的生日蛋糕”,并从整体布局到线条构图到色彩渲染一一示范,画的煞是好看。然后,孩子们开始依葫芦画瓢。叶**拿着笔和纸紧张地比划着,半天不敢下笔。两分钟后,他开始左顾右盼地看同伴作画,还是一脸茫然;他又抬头看看老师的范画,终于下了一笔画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圆,看了看,又用蜡笔添了几笔。十分钟过去了,他就一直这样添来添去的反复了五、六次,终于把纸给画破一个洞。他无奈地叫着:“老师,我的纸破了。”
(二):听说自选活动开始了,叶**眼里立刻放出了光彩,他迫不及待地坐到桌前,不一会就画了一架飞机,旁边还有最喜欢的怪怪的“外星人”。一边画,一边叫我来看:“老师,你看,好不好啊。”嘴里问你“好不好”,神情却得意自信。画好后要展示了,噢,忽然想起还可以再添点什么,又跑回去画了。
(三):今天的主题活动“我的妈妈”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。老师提供了一张大白纸,提出每人可以在纸上任选一个位置画出妈妈的头部特征,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张大“照片”的.建议。这个建议立刻受到大家的欢迎,小组成员立刻行动起来:商量布局、排列每人的位置、决定绘画的先后次序等等。叶**在小组中被安排在第一排先画,他拿起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圆,说:“这是妈妈的头。”然后他继续创作,不一会,妈妈的头像完成了,头发特别夸张,还戴了一幅彩色眼镜。他却认为自己画得很象,还兴致勃勃地与同伴交流:这是谁,那是谁?这是头发,那是鼻子等。
观察分析:
看到实录(二)的情景,我不得不承认,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创作的兴趣中了,他们知道自己要画什么,并努力尝试最完善的表现方法,这就是孩子在绘画中积极情感的一种外露,这说明幼儿已有了要表现美的愿望及粗浅的鉴赏美的能力,有一种努力表现和希望得到肯定的积极情感,这与实录(一)中不得不按老师的画去模仿的不愉快不愿意的绘画相比,幼儿显然更轻松、更自在、更乐于接受,画起来也更投入。因为从一开始,幼儿就是自愿的,教师在根据教学要求和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稍加启发、引导,幼儿就能按自己的理解,去大胆地表现,对于孩子来说,这样的画是美的,是宝贵的,因为他的画中表现了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,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他的画是如此稚拙,但是这却是他所想表达的,所以成人在欣赏画时,除了欣赏美的形象、丰富的色彩变化之外,还常要了解这幅画的时代背景,作者的作画意图,想象等,它是包含在画面中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。
在实录(三)中,老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平等的互动平台,幼儿在轻松、愉快、积极、主动的情绪下,在良好、和谐的环境中,确实感到绘画不是负担,而是一种乐趣,在绘画中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、敏捷的思维、丰富的想象,所以他才能性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绘画过程中,还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妈妈印象最深的部位,这也是一种创造,因为没人要求他这样画,而是幼儿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理解、想象、创作。在这过程中,其思维是活跃的、态度是热情的、情感是积极的。同时,通过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、自选活动中幼儿绘画行为的对比可以看出:在小组活动和自选活动中,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,更有利于幼儿富有个性地创造和表达。